U8国际官网 分类>>

让乡村孩子“被看见”——记“荆楚好老师”李钦华U8国际- U8国际官方网站- APP下载

2025-09-26 20:32:16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U8国际,u8国际官方网站,u8国际网站,u8国际网址,u8国际链接,U8国际APP下载9月10日,由省委宣传部、省委教育工委、省教育厅联合表彰的2025年“荆楚好老师”名单揭晓,来自全省各地的10名(组)优秀教师,从众多教育工作者中脱颖而出。恩施市崔家坝镇小学校长李钦华便是其中之一。

  9月1日,开学第一天,恩施市崔家坝镇小学迎来110名一年级新生。一大早,李钦华就来到学校,迎接每一个学生的到来。

  曾经,这个乡镇学校也面临着随着人员外流生源大幅减少的情况。而今,这所家门口小而美的学校成了乡亲们的第一选择。2023年以来,先后有60余名学生“回流”到崔家坝镇小学。

  “李校长,我想把娃娃转回来读书!”家长这样的来电,是对学校最线年秋,刚到崔家坝镇小学的李钦华,常听同事抱怨学生“不好管”,她也亲眼见两名男生用铁钉戳老师的车胎,脸上还带着恶作剧的窃笑。

  “孩子不是坏,是不知道边界在哪里,是在拼命制造回响,只为证明自己的存在。”她在工作笔记里写下这样的话。

  为让更多孩子被看见,懂得待人接物的基本道理,她设计十分钟礼仪课。每周三下午,红布铺就的简易舞台上,学生轮流练习登台礼仪。

  一次,有个总爱打架的男生第一次上台时,双手插兜斜身冲上去,台下哄堂大笑。李钦华没有批评,只亲身示范:挺直上身,沉稳迈步,端正转身。

  “这样走路、站立,别人会觉得你像小绅士。”她说。3个月后,这个男生在全乡少先队礼仪比赛中,队礼敬得最标准。

  崔家坝镇小学60%以上是留守儿童,多数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,对这些缺少关注的孩子倾注更多的心理关怀与学业辅导尤为重要。

  离集镇1个多小时车程的刘家河村有一个特殊儿童小敏(化名)。小敏的父亲常年在外务工,她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。刚上学时,小敏连话都说不清楚,也不与人交往。李钦华关注到这个特殊的孩子,经常找她聊天并家访。

  为把“让每个适龄儿童都享有公平的教育权力”的政策落实好,2015年9月,李钦华成为学校首位送教上门的老师,给无法正常上学的孩子送学。这一送就是10年。

  “孩子从不会说话、不会发音,到现在能说简单的话,多亏了李老师多年耐心坚持。”小敏的奶奶说。

  2017年,李钦华任副校长,主管特殊关爱工作,便着手组建送教团队、完善送教机制。10年来,从一个人到一群人,她和老师们累计线余次,线余次。

  李钦华带队搭建亲情桥梁,开展党员教师家校协同行动,带领老师们推出多项暖心举措:建好留守儿童之家、开通亲电话、写亲情书信、实现“微心愿”……

  当残疾孩子能够清晰地唱起一首歌,当内向的孩子有了“当一名老师”的梦想,李钦华在日记中写下:“教育,只要坚持,就有奇迹。”

  2023年1月,李钦华接任校长主持工作。设施落后、生源流失、教师人心浮动……学校面临着许多乡村小学同样的难题。她在办公室钉上黑板,按月份排列2023年以来出台的教育法规、相关文件,在最上面贴着一张手写的纸条:“三年,让学校像个学校的样子。”

  第一次全体教师会,李钦华问了大家一个问题:“你们还记得第一次站上讲台时的想法吗?”

  李钦华带领同事用3天时间清理杂物。在霉旧的课桌上铺一张桌布,将其变成摆放孩子们作品的展示台;从网上买来环保颜料,师生放学后一起蹲在地上手绘墙画,装饰校园。

  为赶制21个走廊图书角,大家连续两周加班到深夜。美术老师用废报纸糊书立,体育老师爬梯子钉书架,大家的衬衫上沾满各色颜料。

  如今,学校的图书角成了校园一景:旋转书架上贴着学生写的图书公约,科普书被翻得卷了边,靠在墙上、坐在台阶上看书的孩子们随处可见。

  为挖掘校园文化,提炼学校精神,李钦华翻遍校史,发现这所创办于1932年的学校,最老的“见证者”是校园里那排梧桐树。

  “凤凰择梧桐而栖,农村孩子也要有飞出大山的志向。”她因此得到灵感,提炼出“志”文化:志存高远的校训,志同道合的团队,笃志博学的教师,专心致志的学生,有志者事竟成的校园精神。

  现在,从班牌的梧桐叶图案到PPT模板的凤凰纹样,这一校园文化符号无处不在。省教育厅专家来学校调研时,指着墙角手绘梧桐树说:“这比刷漆的文化墙有温度。”

  教师队伍的锻造藏在细节里。每天清晨7点,教职员工微信群准时跳出李钦华的早安声。她坚持3年,累计写下十几万字。一次她发烧到39度,凌晨5点就在病床上记录体育组冒雨检修篮球架的事。

  “不是盯得紧,是需要让每个人发挥自己的价值。”她指着学校墙上的教师成长树,每个枝丫挂着老师的名字和特长:“干得好的往向阳处移,需要磨练的继续扎根成长。”

  这所每年有近十位老师调走的农村学校,靠特殊“晋升通道”留人:班主任满3年且考核优秀,自动获中层竞聘、提拔重用资格;教科研获奖的,优先安排外出培训、评职、晋升。教师办公室的饮水机旁永远备着红糖姜茶。每月一次的“吐槽会”,李钦华带领班子成员听意见,当场能解决的绝不拖延。“用制度锻造人,用温情托举人,尽最大可能让每一个老师成就人生梦想。”她说。

  “上周于学校、于我个人而言,都是一段里程碑式的总结与沉淀。2025年‘荆楚好老师’的荣誉,不仅是个人的荣光,更是整个团队坚守与付出的见证,这份‘恩施州唯一’‘农村小学唯一’的殊荣,是对我们扎根乡村教育的最佳褒奖……”9月15日,李钦华在早安声中这样写道。

  如今,走进这所小学,颠覆着人们对农村学校的认知:科创教室传来3D打印机的嗡鸣声,学生们熟练地敲着代码控制机器人,无人机在学生的操控下完成特技动作……

  2023年以来,学校累计10名学生获得湖北省学生数字素养大赛二、三等奖,获得恩施市教育技术装备站10台笔记本电脑的奖励,学校借此机会建立科创教室,让农村娃也能接触人工智能。李钦华主动请来当地中学信息教师吕世兴开设编程课,积极对接腾讯壹基金“给孩子的一堂科技课”项目,定期上传作品,并获得价值1万元的设备赞助。

  因地制宜的课程创新带着泥土气息。学校的种子博物馆里存放着300多种种子,都是学生从家带来的:玉米、土豆、野菊花,甚至有在外打工的学生家长寄回的新疆棉花籽。科学老师把数学课搬进种子博物馆,让孩子们测量不同种子的发芽率;语文课写作文《种子的旅行》,不少留守儿童写下“希望像蒲公英的种子,飞到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”。

  在李钦华的非遗剪纸课2.0版教材里,夹着成本核算表:剪刀2.5元/把,彩纸0.8元/包,一学期人均花费不超15元。这门低成本的校本课程,让学生的作品在千里之外的山东参加剪纸比赛中获奖。

  好消息接连传来:今年7月11日,在湖北省学生数字素养大赛中,该校学生获得一等奖;投资900万元的新教学楼开工建设……

  李钦华站在校园里的梧桐树下,看学生们在新建的篮球场上奔跑,说起10年前拔老师自行车气门芯的男孩时一脸笑意:已经读大学的他,给她寄来教师节明信片,说正是当年的礼仪课教会他“怎样体面地做事”。

  带着学生们发现更好的自己、看到更大的世界,也让世界看到他们、成就他们——这正是千万乡村教育守望者的希望。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