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8国际官网 分类>>

车辆出厂合格证要改会动谁的奶酪U8国际- U8国际官方网站- APP下载?

2025-10-28 12:35:54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U8国际,u8国际官方网站,u8国际网站,u8国际网址,u8国际链接,U8国际APP下载可能还有人不太清楚车辆出厂合格证的重要性。它关系到大家买车、用车的全过程。在车辆上牌时,合格证是必须提交的材料之一;它也是车辆年检、办理保险的重要依据。

  面对新能源汽车电池溯源等新需求,现行标准的部分条款需要进行补充及优化,从而去顺应当前行业发展趋势。合格证包括组合驾驶辅助系统、储能装置单体及总成等关键信息为核心,在合格证上完整、准确地展示其关键信息,旨在强化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监督管理,从源头筑牢产品安全防线,支撑汽车行业生产者履行信息公开责任,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
  要知道GB/T 21085-2020标准上一个版本还是GB/T 21085-2007,隔着13年之久。如今只过5年就要改,很显然,这正是针对当下用户关注的痛点做的及时反应。今年工信部针对汽车安全做了很多整改工作,看来本次动作也是其中一环。

  目前的车辆出厂合格证,其实是没有这些信息的。如果未来加上相关内容,那么在发生辅助驾驶事故、电池安全争议时,就能有更多的信息支撑和依据。

  其实不会太难。这次并不是要推翻原有的GB/T 21085-2020标准,而是修订。根据《车辆出厂合格证》强制性国家标准项目建议书来看,这是在原标准基础上的更新。

  这点非常关键。说明工信部整体认可此前标准的框架,只是认为部分细节已过时或存在漏洞。通常来说,修订标准的流程要比制定新标准更简单,推进效率也更高。

  工信部选择的时间点很巧妙。因为更早之前,他们已经针对《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》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过意见。这是国内首次针对L2级辅助驾驶制定的强制性国标。所以这套标准一旦正式实施,立刻就会起到关键作用,所有车企都必须要强制性进行此标准的检测过程。

  这里有个基本逻辑:虽然强制性国标有法律效应,但如果不查,也不一定能确认车企是否真正执行。现在一旦把它和车辆出厂合格证挂钩,车企就逃不掉了。

  此前出厂合格证上虽然也会标注电池单体和总成的信息,但非常简单,一般只写电池类型(比如三元锂或磷酸铁锂)和封装企业名称。例如“电池单体由某公司提供,总成由某公司制造”,却没有更细的信息。以后可不能再这么简单带过了。

  同样的,这项修订还很可能会间接推动GB/T 31467-2023《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包和系统电性能试验方法》以及GB 38031-2025《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》的更广泛落实,因为这些测试数据信息都有可能在合格证上出现。

  另外,第二点和第三点看似重复,其实组合在一起,讨论的正是“电池混装”问题。

  什么是“电池混装”,为什么它是个烦?混装问题在业内已经闹得很凶。简单来说,混装主要有三种情况:

  举个例子,蔚来此前75度电池包采用过三元锂与磷酸铁锂混装方案:主电池部分是磷酸铁锂,四角还布置了四块三元锂电芯。这么做的难点在于两种化学体系的SOC估算方式不同。如果厂家明确告知消费者,而且主要电芯占主导,大家的接受度可能还行。

  但后两种情况就让人不爽了。第二种就像“回力卖耐克的价”,消费者花一样的钱,拿到的却不是同样的电池。虽然从成本角度看,不同供应商产品不一定孰优孰劣,但关键是——用户有知情权。

  第三种混装更复杂,对用户来说,最大影响是电芯一致性。如果电芯在容量、内阻、开路电压等参数上存在差异,就会导致充放电不均衡,部分电芯可能因为过度充放电而加速老化,最终缩短电池寿命。

  所以考虑到这些问题,如果出厂合格证规范了这些内容,我想车企会从新考虑电池选型,宣传时也会更谨慎。

  从目前情况看,工信部的动机是好的,抓住了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监管点。但根据经验,很多标准其实依然是有漏洞的,不乏有人要钻空子。

  新标准还在征求意见阶段,尚未正式落地,我们仅做下探讨,分析可能的漏洞点:

  《车辆出厂合格证》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,归口单位是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。而汽车检测与认证涉及市场监管总局、交通运输部、公安部交管局、生态环境部等多个部门。所以这是一项多部门协作的工作,信息传递链条很长,任何环节出错都可能导致误标。

  此前就有车企将“三元锂电池”误打成“磷酸铁锂电池”的情况。未来随着合格证信息量增加,需要提供的证明材料更多,出错的可能性是否会更大呢?

 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,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信息有没有可能在后续发生变化?

  现在不少L2级车型都有潜力通过OTA升级达到更高级别,比如L3。特别是现在智能网联汽车习惯预埋硬件,算力也足够充盈。那未来,车企随着辅助技术系统升级,当遇到事故后,是按出厂许可证上的信息判断吗?这可是划分责任主体的关键。

  这点其实已经在发生。当车企出现安全问题时,往往会将矛头指向零部件供应商,自己轻松脱身。未来如果合格证上信息更细,车企更容易把问题归咎于电池厂、传感器厂、甚至芯片厂,责任转移可能会被进一步放大。

  车辆出厂合格证的修订,牵动着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监管神经。以后买车,买到什么电池、配了什么系统,都一目了然;对车企来说,这是一种约束,再想做信息隐藏、供应切换,就不那么容易了。

  但我们也不能认为这就100%稳了,执行落地仍有复杂的多部门协同挑战。能否真正实现从源头筑牢安全防线,既要看标准写得多细,还要看执行有多严。当然,这些也只是担心,相信工信部推进汽车安全的决心。

  总之啦,现在大环境越来越规范,未来汽车安全、信息透明度、责任界定肯定会更清晰。

搜索